产品特性:仿古中式 | 是否提供设计服务:否 | 货号:dg-01 |
合作分类:仿古装饰 | 刘先生:13541395768 | 微信:13541395768 |
QQ:962847836 |
成都垂花柱、吊瓜/撑拱/雀替、角花/斗拱/挂落批发厂
一般在屋檐起支撑作用的***构件是斗拱,但斗拱的制作与安装却***费工费时,因此各地大多数建筑上不用斗拱而用简单的撑木。一根木材下端顶柱身,上端支于撑枋下,与斗拱起着同样的作用,故而称“撑拱”。
撑拱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也出现了形状造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。明初期撑拱仅仅是一根较细窄的能够支撑斜木的棍、杆形状,只在棍、杆上稍微雕凿一些竹节、花鸟、松树之类非常简练的浅雕,崇尚线条流畅简练、风格粗犷的纹饰。明中期的撑拱演变成倒挂龙形。到了清代,撑拱又改为斜木形。直到民国初期,因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冲击,撑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明朝中叶以前,撑拱上是没有雕花的,多就是几道浅凹线。其后的古建筑中多以卷草、灵芝、竹、云或鸟兽、戏曲人物等纹样雕刻在撑拱上,增加了外檐的装饰效果。
撑拱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构件,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檩或挑檐枋。主要起支撑建筑挑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,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,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,使其更加稳固。
雀替是明清古建筑中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,更多具有装饰作用。
1. 大雀替:用大块整木制成,上部宽,逐步向下收分后,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,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。大雀替在中国历***早见于北魏时期,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,一般不用这类雀替。 2. 雀替:属于在古建筑上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,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,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,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,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。雀替在宋代时已较为常见,且多用于室内。从元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。明、清时主要用于室外,而室内极少使用。明、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,此为前代所没有。
3. 小雀替: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,因体积小,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。
4. 通雀替: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,主要区别在于结构: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,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,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。
5. 骑马雀替:当二柱距较劲,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,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,骑马雀替就此形成。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。
6. 龙门雀替: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,为使美观,故造型格外华丽。相较于其他雀替,龙门雀替多云墩、梓框、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。
7. 花牙子:又称挂落,纯粹起装饰作用。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,但变化万千,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,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。